服务热线:0518-87872507
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文章标题

教学中如何“须教其有疑”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 教师该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创设质疑情景 形成探究目标
    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归纳梳理问题,从而形成需要解决的“主干”问题(即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方式独立自学探究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这样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被教师采纳并作为全体学生共同探究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是主动提出的,不是被动接受而被迫思考的,更容易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拓宽解疑渠道 解决探究目标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操作不当只能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解疑时,原则应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针对自学中不能很好解决的典型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人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尽量做到表述清楚,观点明确。特别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教师要精讲,有重点地讲,力争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提供再疑空间 深入探究目标
    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中等以下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还是本节学习目标的范畴,只是从不同侧面去提,这时让其他学生回答,实际上是起到了深化学习目标的作用;对于优等生质疑的问题,有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超出教材的知识范围,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课前应充分做好思想上和知识上的准备,不能指责学生,更不能不懂装懂,搪塞应付。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置学生于“愤”“悱”状态,使学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控制:首先是时间控制,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另外,还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其次是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再次是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的有效引导应适量、适时、适度。即在引导时应注意控制难度,把握深度,巧设坡度,创激亮度。教师采取问一句、走一招,给孩子塑一个“模仿”的对象;采取扶一把、送一程,给孩子搭一个质疑的台阶;采取开一口、质一问,给孩子找一个质疑的切入点。多点耐心,给孩子质疑的时间与空间;多点鼓励,给孩子质疑的勇气与信心;多点评价,给孩子的持久质疑加满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孟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