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8-87872507
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文章标题

名著阅读成就精彩人生

名著阅读成就精彩人生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天地。写作能力、口语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素养都是在阅读中得到生长和发展的。事实证明,没有一定量的阅读,这些能力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名著阅读意义非凡

古今中外,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的成功都受到了阅读的恩惠。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科研机构,中国社科院拥有大批顶尖级专家和学者,仅其研究生院就有博士生导师500多人,历来被视为“中国的脑库”、“中国的智囊团”。这么多博士生导师,其学问、为人一直是外界好奇和向往的。“百名博导推荐书目”调查中,22位博导一共推荐了99部(篇)论著,其中国内著作40部,包括《论语》、《红楼梦》、《水浒》、《牛虻》等。对读书,博导们所持的态度惊人一致:“作为学者,读书如同吃饭,否则思想就会枯竭。”调查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很多博导影响最大的,不是专业书籍,而是非专业书籍,且多数是小说。

成功人士是如此地珍惜课外名著阅读,再看看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我曾经看到过一份学生假期的书单,是哪个教育部门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其中全部都是知识性科普读物和社会名流的成功经验,没有一本文学作品。由于考试制度的严酷,学生对课堂以外的阅读开始渐渐失去兴趣,学习变成了功利行为,这严重影响着他们吸收精神方面的养料。

二、名著阅读淡薄以待

文学阅读、名著阅读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广大家长和师生为何不能把这项“工程”做好呢?这就涉及到什么真正的阅读和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问题。

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是一个及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过程及其复杂,学生必须“亲历躬为”才能有收获,这个过程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

有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常常抱怨:孩子或学生不喜欢读名著,没有兴趣。是真的不喜欢吗?我多次见过数学老师气势汹汹地拿着一本收缴来的名著,对着学生发威;还多次听到家长无奈地说:孩子床底的书怎么到没收不了。试想:如果学生不喜欢读名著,为什么还冒着“枪林弹雨”去读?这里的原因有二:其一,家长和老师所说的“名著”与孩子所读的“名著”不是指同一类书。凡是考试会考到的是“名著”,相反则不是名著。其二,是大人把孩子读名著的时间、行为、目的控制得太死,孩子缺少阅读的自由,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享受。

实际上,阅读给人带来的丰富和愉悦乃至幸福,可以说是所有自主阅读的人都能体会到的,也可以说是很多人成功的重要基础。所以,凡有见识的人在谈到教育时无不大声呼吁让学生大量阅读。如作家王安忆说:“养育精神的最好途径是文学艺术,对此我提两点建议:第一要提高文学艺术品质,有些东西看起来也许并没有最广大的消费市场,但是有它和无它是大不一样的,就像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见不到,但是它们却在改善你的呼吸。第二是推广文学艺术的普及面。我建议从小学起就要开设阅读课,初中高中直到大学。”

三、名著阅读策略上从长计之

面对当今学生的名著阅读,我们教师要“跟得上”,跟得上阅读教学的新思潮,跟得上学生的心理变化,跟得上社会观念的变化。

(一)重视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教师要走出“独白”的霸权地位和“讲义”的垂帘作用,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中去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接受教师的灌输。

(二)改变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是因为在学校,老师安排学生读课外书,书的内容大多与考试有关,老师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考试成绩;在家里,家长让孩子背唐诗宋词,目的是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学校开展什么活动,就会要求学生读相关主题的书,目的是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其实,阅读也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活动。不可否认,对学生来说,目标阅读十分必要,但仅有目标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进行的阅读,就如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因此,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为阅读的快乐而阅读不容忽视。

2.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非常重要。成为习惯也就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成了自觉的轻松的行动,而不是一种被迫和一种任务。

阅读的习惯要靠家长和教师来共同养成。

3.尊重阅读个性,加强人格熏陶

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有味地读书,享受其中的乐趣,并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读书过程中发展能力和个性,丰富情感和心灵。

4.设计阅读情境

我们可以利用影视录像、排演节目等形式,让学生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批判性地观看文艺类节目。

5.寻找对话、实现对话

6.用教师的阅读影响学生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读书爱好者,一次影响学生热爱读书,并引导学生读书。

7.善于运用阅读中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充分、更深入的阅读

当代生活过于世俗化,导致人心的肤浅与个体精神的平庸。持久的阅读会让我们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典籍中找到心灵的眼睛,足以引导个体穿越心灵的迷雾,面对现实的浮华而得以从容安顿自己的人格与精神于栖居之中。

作者: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