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探索中国未来教育之道。润物无声,大教无言
探索中国未来教育之道。润物无声,大教无言
——《白鹿原》中的教育骊珠
内容提要:
本文从教育的角度来审视《白鹿原》这部小说。陈忠实在他的这部小说中,真实的记录了渭河平原上与教育有关的片段,把这些片段串联起来,我们就能清晰辨别关中平原上的教育生态。关中大儒朱先生堪称人格教育典范,教会女子学校更是关中旧时代的特色教育先声,宗族私学向我们揭示了祠堂里的教育管理规范,宗族家法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世俗民风的社会教育底线。向前人学教育,从小说感悟教育大道,这正是教育人应该保有的心态。
关键词:润物 无声 大教 无言
白鹿原全书34章,50万字。书中讲述了关中白鹿原上,白、鹿两家在半个世纪的明争暗斗。以此为主线,变幻着自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的时代风云在白鹿原的硕大投影。小说结构庞大但是绵密有致,文笔简练处如疾风过境,浓墨处如繁花似锦。张弛有度,读之令人过目难忘,是90年代以来难得的好作品。小说博大精深,包罗秦中生活万象,其中白鹿原上的教育典故不少,细细品读可以让我们从中感知那个时代的教育特色。
一、大儒朱先生:白鹿原上的人格教育典范
朱先生,是小说主人公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从小聪灵过人,十六岁应县考中秀才,二十二岁省市中头名举人。第二年赴京会试之际,父亲病逝。朱先生为父守灵尽孝不赴公车,后取消了省市举人的资格。陕西巡抚奏明朝廷力主推荐,皇帝破例准了省试结果。巡抚准备委以重任,朱先生坚辞不就。后入了白鹿书院。
在书院中,朱先生先是推翻了书院中的四位神像,后来又被人当神一样传诵。晴天戴帽准确预知下雨;夜观天象预知天旱言中,农夫丢牛求救朱先生随口一说居然又中,所以,朱先生在原上被人们奉为圣人。其实,朱先生之所以被白鹿原的百姓广泛认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他求学时代创下的治学传奇、事亲至孝的美德以及不为名利折腰的个人气质。后来的“圣迹”更多的是出于乡民的附会。
若干年后朱先生仙逝,人们一遍一遍咀嚼朱先生禁烟犁毁罂粟的故事,咀嚼朱先生只身赴乾州劝退清兵总督的冒险经历,咀嚼朱先生在门口拴狗咬走乌鸦兵司令的笑话,咀嚼放粮赈灾时朱先生为自己背着干粮的那只褡裢,咀嚼朱先生只穿土布不着洋线的怪癖脾性。人们历数朱先生的奇闻轶事,到最后发现他所做的事全都是与人为善的事,竟然找不出一件坏事。说他是白鹿原最好的先生,应该是原上乡民对朱先生最淳朴的评价,这大概也是朱先生去世后整个白鹿原的人全都来为他送行的原因。
朱先生无愧天地,自有他宽宏的雅量、不凡的气度、高贵的节操,朱先生的言行堪为世范。也值得我们揣摩、咀嚼、潜心学习。
二、教会女子学校:关中旧时代的特色教育先声
教会女子学校是关中基督教会所办。这所学校的先生像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律的女人,一律的穿着,连行为举止说话腔调都是一律的,只有模样的宽窄胖瘦黑白的差异;脸上的表情却同样是一律的,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慷慨激昂,没有软溃无力,更没有暴戾烦躁,不爱不恨,不忧不虑的平和神色。经过多年训育的高年级女生也就修炼成这份习性和德行。古城的各级行政官员军职官长和商贾大亨等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喜愿到这所女子学校来选择夫人或纳一个小妾,古城的市民争先恐后把女儿送到这所学校来就读。
19世纪中期,随着《南京条约》等签订,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早期来华传教士,初期都在民间传教,但中外文化差异使传教收效甚微。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立学校给年幼的孩子灌输教会意识,并培养本土传教力量,成为传教的选择。
女校最初成为贫苦女孩子的收容所。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上海的第一所女校文纪女校开办于1851年,起初只有8个学生,都是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抱着“给家里省口饭,也让孩子能活下去”的心态送去。女校的课程针对这些女孩设置,也都是一些生存技能。1855年10月4日,女传教士钟凯琳(Catherine Jones)写给纽约传教会总部的信中,记录了女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内容,其中课程包括使用上海方言阅读四福音书、使用上海方言上阅读和书写课、针线课、绣花课等。教会学校的例行祷告,竟然也是来自美国的女传教士迁就学生使用方言教授。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积淀,到19世纪末,教会女校积累了一定口碑,当地人都知道教会愿意收留女孩,也开始愿意把女孩交给教会抚养。女校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社会,女子该享有教育权开始被民众甚至政府接受,并以法规确定下来。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12年1月,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明确宣布女子同男子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女子教育理念的普及,中国一些上流阶层家庭开始主动把女儿送入女校接受教育。进入女校学习成为一种身份的彰显,而且女孩子在女校“镀金”以后身份也大不同,能娶到女校学生在社会上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那么女校在贵族化之后,有了哪些改变呢?
英语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教会女校多数教英文。当时上海齐名的两所女校中西女中及圣玛丽亚女校皆用中英文并重的双语教学方式。除英文外,其他课程的内容也大大丰富,国文、历史、地理、哲学、工技、数学、法律、会计、医药等都成为可选择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圣玛丽亚女校与现在高校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保留并增加了很多女性差别化教育的课程。除起初教授的女工刺绣外,更多陶冶情操,增加女性素养的课程也被加入进来。音乐方面,学校有专门的琴房,后来还设立琴科作为一个毕业方向,拿到毕业证书可以做钢琴老师。学校每周都举行音乐会,学生可以邀请亲友参加——这在现在的许多艺术院校都难以做到。体育方面,圣玛丽亚女校禁止女学生缠足,一旦发现也要求立刻放开,如不执行,做退学处理。学校每周有必修体育课,校内还有体育社团,鼓励学生运动。从崇尚力量的篮球到优雅的高尔夫球,都有涉及。
学校严格的校规礼仪培养了女学生们的风度仪态。宿舍监察严格,要求整齐干净,按时起居。每逢礼拜日,学生统一穿旗袍皮鞋到教堂做礼拜,引众人围观。即使在学校因战乱搬入大陆商场,女学生们依旧烫着精致的鬈发,穿旗袍大衣,未露任何松懈疲惫之态。
学校甚至还为学生设置了必修的家政课程,因为校长担心女学生们重视功课,回家不肯做家务,干脆把这也列为考核内容,“凡高级四年,每学期均有烹饪二时期与中级及初二有缝纫二时,亦女子应具之常识也。”
教会女子学校给那个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时代一个新的选择,也成为现代文明的曙光照进女性世界的福音。在今天看来,女子接受教育是一件非常平凡的事情,但是在那个时代,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小说中描写的教会女子学校的教师行为规范也很有特色,不忧不虑、不骄不躁,不怒不悲、不爱不恨,这些教师行为上的示范对女子素养的提高具有样本意义,这也告诉我们:我们希望学生怎样,我们自己也要做到怎样。教师行为规范,应努力做到不偏不倚。
三、宗族私学:祠堂里的教育管理规范
白鹿村在白嘉轩的策划下,修整祠堂,兴办学堂,干了一件泽被子孙的好事。学堂修好,族长白嘉轩被推举为学懂,鹿子霖被推举为学监,两人找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寻求帮助。朱先生推荐了同窗徐秀才到白鹿村坐馆执教。学馆共三间厦屋,学习的方桌、条桌、长独凳都是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学堂里读书的都是本村的娃娃。
私学的开学典礼显示学校教育与宗族教育的关系。在学堂厦屋的南墙上,贴着至圣先师孔老先生的石刻拓片,祭桌上供奉着时令水果。岸上两支蜡烛由族长白嘉轩点燃,祠堂庭院里的鞭炮便爆响起来。族长点香后就磕头,孩子们全都跪伏在桌凳之间的空地上。学监鹿子霖与徐先生依次敬香跪拜后侍立祭台两边,关照新入学的孩子一个接一个敬香叩头。村民最后拜完,族长把一条红绸披到徐先生肩上,鞭炮又响起来,开学程序结束。
在全套程序之中,我们可以看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堂与宗族的关系,这种关系非常生动的揭示了私学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地位:教师受聘于宗族,对宗族负责,对学生负责。宗族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与支持尽在祭祀不言中。
徐先生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我们可以来考察一下。
1、严格施教。背不过书,写错字,挨徐先生的板子算不上什么耻辱,学堂里找不出一个侥幸者。
2、惩处适度。某日徐先生指派黑娃到河滩柳林里砍一根柳树枝,黑娃带上了白孝文和鹿兆鹏。三人出门后却去看村庄里看给马配驹的热闹,完了半天,回到学堂,已经放学。徐先生让三个学生跪下,用这根柳木每人给了一板,从左边挨个儿打到右边,又从右边打到左边,徐先生打了每人十个板子,让他们说实话,三个人谁也不招认去看配种热闹的事,跪到天黑,三个家长不约而同找到学堂。可想而知,三个娃娃被家长领回去以后的拳脚。
私学教育,该教的教,该罚的罚。倒也是非分明,宽严相济,体现了小学阶段孩子求学的特点与教师管理的特点。在教学教学中,家长洞明事理,支持教师的管理,这不能不让现在很多袒护孩子的家长汗颜。
四、宗族家法:世俗民风的社会教育底线
小说围绕白鹿两家在白鹿原上的明争暗斗。在这条主线背后,众多人的命运随时代变幻而起落沉浮。白嘉轩是族长,整部小说中,白嘉轩代表宗族对本族男女的教育堪称震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宗族教育相对学校教育来说,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加持久和深远。
白嘉轩成为族长以后,在他的倡议下,首先完成了对宗祠的修整,并建起了村里的学堂。随后,白嘉轩会同朱先生一起,制定了宗族共同遵守的乡约,白嘉轩把这份乡约刻在石碑上,这份乡约成为宗族子孙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这份乡约公布以后,先后劝勉惩戒过不少人,有打麻将的,有吸毒的,有通奸的,不一而足。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黑娃带回来的田小娥,有与小娥苟且的朱孝文,有上山为匪最后改恶从善的黑娃。
田小娥被宗法处置是因为她与鹿子霖苟且的事被狗蛋发现,鹿子霖与小娥联合起来惩治狗蛋,他们把狗蛋痛揍一顿,于是,田小娥的奸情暴露在大众视野,白嘉轩心照不宣,帮鹿子霖遮遮掩掩,白孝文主持这场惩罚淫乱男女的仪式,田小娥与狗蛋被吊起来,两人分别被族里执刑人痛揍一顿。这一次狗蛋浑身被抽得稀烂,三几天后死在破烂厦屋的水缸下。田小娥因为得到鹿子霖的照顾很快恢复。
白孝文被宗法处置是因为他成为鹿子霖报复白嘉轩的牺牲品。鹿子霖要田小娥诱惑白孝文,结果一天晚上村里看戏的时候,田小娥居然真的把白孝文引诱到床上。此后白孝文不能自拔,最后纸包不住火,终于被送进了宗族执法堂。惩罚白孝文的举动震撼了白鹿原,这次惩罚由弟弟白孝武主持。这次惩罚后,白嘉轩执意把白孝文分出去,即使如此,白孝文还是割舍不断对田小娥的依赖,在土窑里还抽上了大烟,白孝文的败家便如大浪淘沙,直到卖田卖地卖房,最后外出乞讨,碰上大旱之年,白孝文几乎饿死在田小娥土窑前的沟坎里。他像一条垂死的狗一样带回舍粥现场,总乡田福贤把白孝文举荐到县保安大队。此后白孝文命运发生转机。若干年后,白孝文混成了保安团的营长,成为白鹿原上有头有脸的人了,于是托人做中,让白嘉轩重新认他这个儿子。白嘉轩顺势而为,接纳白孝文回乡拜谒祖宗。拜谒祖宗以后,白孝文到了母亲坟前痛哭了一场。白孝文至此重新被白家接纳,这也算是白鹿原上的一宗浪子回头的好案例,对整个乡村甚至整个白鹿原的教育意义堪称深远。
黑娃拜倒在宗祠也是一出浪子回头的另一种版本。这个黑娃是白嘉轩家的长工鹿三的儿子,因为外出打长工与主人家的小妾勾搭被驱赶。后来那个叫田小娥的妾被驱逐,黑娃找到小娥,带回家里,为家人乡民所不容。闹农会时黑娃担任农会主任,掀起了白鹿原上的大风暴。大革命失败后远走他乡,投奔革命队伍、兵败溃散后上山落草为寇,后被收入县保安团,表面上效忠国民党,实际上为共产党效力。解放战争来时配合共产党起义,最后却被白嘉轩的儿子白孝义除掉。
黑娃在县保安团做了营长以后,心里就盘算着要回乡拜祖。碰上到县城的白孝武,趁机说了这件事,白孝武回家把这事对白嘉轩说了,白嘉轩愉快地答应了黑娃的请求。黑娃鹿子谦进入县保安团以后,白孝文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随后,黑娃又在县城买了房,家室安定下来以后,黑娃找到朱先生,拜朱先生为师念书,在朱先生看来这也算是一桩奇事。朱先生接纳黑娃成为自己的关门弟子,表明了朱先生对回头浪子的态度。黑娃脱胎换骨的修身之举,改变了整个保安团和县城的风气,黑娃的名声大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黑娃回乡祭祖。
从白孝文到黑娃,两个青年后生都经历了坎坷人生,他们最初同样被宗族遗弃,不得不远走他乡,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拼搏与奋斗,各自成人成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管一个坏人有多坏,当他能够好的时候,还是希望能够在宗族面前获得认可,这也是他们出人头地以后,都不约而同的想要回乡祭祖的原因。这充分展示了宗族制度对子孙后代赋予荣誉的教化功能。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制的社会,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清时代,在封建统治者的极力提倡下,各宗族通过建祠修谱、置设义庄、开办族塾等活动,将尊祖敬宗和封建的三纲五常结合起来,使得宗族在充分发挥其诸多社会功能的同时,起到了极大的教化作用。
中国社会自古对祭祖就非常重视,认为是后辈尽孝的重要形式。《礼记祭统》上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是故小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祭祖可分为家祭、墓祭和祠祭,而祠堂祭祖在家族祭祀中又是最正规的一种。
在祭祀时,一般要读谱,使族众了解家族的光辉历史,讲述先祖的“光辉业绩”,以鼓励族人;要宣读族规,以教育族众;参加祭祀的人要思念祖宗遗训及其遗范,以教育自己。另外,不少家族为做到忠孝一体,特别重视礼仪演讲。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祠堂祭祀更是一个精神联系的纽带。通过祠堂雍雍睦睦的祭祖活动,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属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古人认为礼莫大于祭,祭为教之本。通过祠堂祭祀之礼,外则教之以敬君长,内则教之以孝其亲,这样以来,家族儿童从幼年起,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礼仪就在其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本位,历代统治者为了达到以孝治天下、以礼安天下的目的,十分重视通过家族实施教化,而作为一个社会基本组织的家庭,则通过祠堂最大程度发挥伦理教化作用。通过祠堂的各种活动,宣传宗族社会的伦理道德,要人们尊祖敬宗、忠君行孝、服从尊长,家庭实际上成了文化道德的实施机关,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牢固地浸淫、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
白鹿原上白嘉轩灵活运用祭祖仪式,既宣示了宗族家法的权威,也借助回头浪子的成长事迹激励勉励后辈重德向善,实际上也进一步强化了宗族的权威。黑娃祭祖以后,白嘉轩对儿子白孝武说过一句话:“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地上的任何人,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头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个人在家族、社会之间的位置,也明白无误的揭示了宗族教育在个人伦理道德成长与形成中的作用。可惜的是,自近代以来的巨大社会变革,把维系中国几千年的宗族制度瓦解了,由此出现的社会伦理教育真空到现在也没有被填补上。
小说《白鹿原》博大精深,文章中无数人物的曲折命运共同描绘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教育影像,不管是教育人物、还是教育理念,不管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过程,都能给我们带来深刻思考。认真学习小说中的教育案例,深刻领会小说中的教育真谛,也可以让我们无限接近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