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8-87872507
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文章标题

国学,民族的精神滋养

国学,民族的精神滋养

——读《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所想到的

石榴高级中学 朱文彦

 

《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是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富春的一篇文章。

文章指出:“启蒙就是开启蒙蔽,用光明照亮黑暗。启蒙是否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就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当代知识分子来说,继承和发扬国学的使命是当然的,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但是,对于国学的热情不能替代对于国学的冷静思考”在谈到目前的幼儿国学教育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三字经》《弟子规》时,作者指出“人们是在用旧时代的教材教育新时代的儿童”,“相当一部分的幼儿国学教育并非真正的国学教育”。因此,“中国的儿童不再只是一个家族社会的弟子,而是一个公民社会的公民。在这样的意义上,儿童首要学习的不是弟子规,而是公民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当下盛行的国学热对儿童影响的担忧。作者的担忧不无道理,他提醒教育者在关注国学历史性、延伸性 、国家性同时,还应注意它的发展性、现代性。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在作者看来,国学主要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道的层面,二是术的层面。何谓道,就是儒道禅所说的真理,是中国独特的智慧;何谓术,它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和技术,如琴棋书画武术中医等。具体来说,国学的内涵包括了有国家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国学的宗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的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呢?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教授赵士林研究得出国学六法——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就,以兵入市,较好地体现了国学的现代价值。

 

 

作者: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