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
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
作者:朱永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教师专业阅读的价值与意义作者:朱永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专业阅读,就无法造就真正的教师。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那么,一位教师的阅读史,不仅是他的精神底色,也是他的教育蓝图。
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我们把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视为教师成长的双翼,其中,专业发展包括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与专业交往的“吉祥三宝”。这一教师成长理论的核心要义,就是希望教师能够虔诚追寻教育,通过专业发展不断追寻卓越,更重要的是,在这追寻的过程中,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度过幸福完整的一生,成为一位幸福完整的教师。由此可见,专业阅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宝,也是最根本的基础。
为什么新教育在教师阅读上,特别推崇专业阅读?
从阅读来说,一方面,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加入什么群体,在不同中存在着相同,可以共同阅读许多基础图书。这一类图书,我们称之为共同的精神底色。另一方面,每个群体,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阅读的结构会不一样,会有自己这个群体、这个职业的专业书目。后者即为专业阅读。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师的专业要求,当然对教师的专业阅读提出了特殊要求。
2014年,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对上海4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3411名教师进行了阅读调查,其后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读书现状报告》中,列出了一系列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教师阅读时间短:82%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其中,阅读时间达90分钟以上的仅占6%,60-90分钟的占12%,30-60分钟的占48%,另有34%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下。教师读书数量少:61%的教师在过去一年里读过的书不超过4本。其中,3-4本的占32%,1-2本的占26%,还有3%的教师一本都未读过。教师购书数量少:86%的教师在过去一年订阅的期刊杂志低于2种,79.4%的教师一年购买的书籍少于10本。教师阅读效果差:在浏览、泛读和精读三种阅读方式中,39.2%的教师以浏览为主;其次是泛读,占32%;最后是精读,占28.8%。
为何不阅读?教师给出的理由很多。66.1%的教师认为“工作太忙”。12.6%和8.4%的教师认为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压力太大”和“家庭事务”。在“阻碍教师阅读的因素”中,有57.2%的教师认为是“没有时间”,13%的教师认为是“没有合适的阅读环境”,还有9.4%的教师则表示“没有兴趣”。
与此同时,报告又显示出教师们对阅读的态度很积极,对待专业阅读很重视:89.8%的教师认为阅读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80.7%的教师喜欢与人交流阅读感受、心得与收获,81.3%的教师乐意参加各种读书交流活动,91.1%的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看课外书。79.1%的教师经常借阅教育教学相关专业书刊,85.3%的教师关注教育教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等等。
类似的调查屡见不鲜。正如《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读书现状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教师阅读存在着动机不足、环境不良、方法欠缺和资源缺乏四大问题。与其说这四大问题是教师阅读的问题,不如说是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阅读推广需要攻克的难点。
归根结底,缺少阅读的原因无非内因与外因。外因既是客观存在,如环境不良、资源缺乏等,同时也是通过动机不足、方法欠缺等内因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一点:教师的确很忙,坚持阅读的确不容易,但是,工作再忙,“没有时间”仍然只是缺乏阅读习惯的借口。就像我们说忙到没有时间吃饭,但每天还是会吃饭一样,把什么事情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就一定能够找到做这件事的时间。
之所以教师阅读出现鲜明的理念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这种理念仍然来自外界压力,而不是内在动力。只有向教师澄清专业阅读的价值与意义,让教师真正意识到阅读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才可能打破这一僵局。让教师懂得为了自己的幸福而阅读,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的阅读兴趣,从而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阅读习惯,在自主阅读中摸索阅读方法,在长期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成为一位爱阅读、会阅读的教师。
教师专业书目提供阅读地图
“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工作,正是建立在以上背景下,体现出以下几点必要性:
第一,研制出一份专业的教师书目,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需要,是一位教师能够从职业生活中得到完整幸福的需要。从宏观而言,为了自身的成长,一生的幸福,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离开阅读,从微观而言,为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更轻松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需要以阅读作为最佳途径。
一份专业的教师书目,是一张教育的地图。一张地图当然无法穷尽世界的美好,却为我们寻觅那些精神上的奇珍异宝,提供了有效的指南。好的教师书目,既节约了教师寻觅好书的时间,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又能对培养教师的创造力提供足够的沃土,而不是施加过度的压力。因为书目不是教材,重在推荐启发,而非强制执行。
第二,专业的教师书目,是推动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当务之急。如果说,课改受益的主角是学生,那么,课改实施的主角就是教师。新教育实验一直强调,教师就是课程,也正是强调教师在课改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个推动的过程中,教师起到“活化”课程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毫无疑问是其中的关键。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更是从综合素质的纬度解读教育,强调转换机械的应试教育观,把对学生的知识点的训练变为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习得,从而对教师的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教育上的更高要求,也对书目研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此为标准,社会上现有的书目中,有的明显陈旧,需要进一步修订,有的书目过于艰深,更适合学术研究而非一线践行,有的书目不够专业,缺乏对教育的完整理解,也就缺少合理的内在逻辑框架,更有少数书目被商业机构操纵,假推荐图书之名,行推销图书之实。能够有着足够教育专业的研制水准,具备公信力的教师书目,将会在无声无息中推动教育的发展。
第三,专业的教师书目,是十八大之后全民阅读工作深入推进的需要。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新常态之下需要“心”常态。阅读,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为心灵提供着最丰富最精纯的养分。十八大之后,全民阅读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项阅读举措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
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同理,每一位教师,就应该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以专业的教师书目进行阶梯式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出知识结构全面的教师,还能让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言传身教,成为一位阅读代言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一位阅读推广人。
教师专业书目研制五原则
我们在研制这份服务于中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书目中,特别强调和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开放性与原创性并重的原则。教育是人类自我提升的工具,教育的本质源自对人的深入研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所以,只要是足够优秀的教育著作,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历史时期所涌现出的,我们都应该有着为我所用的魄力。和其他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一样,教师书目也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并且在选入外国图书时,尽力兼顾美、德、英、法、奥、日等不同国家的作品,力争更加丰富。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之上的教育,是不同土地上开放的花朵,难免有着“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因此而诞生的教育著作,也有着本土作品更接地气的现象。因此书目也强调中外教育著作以大约4:6的比例分配。
第二,理论性和操作性并重的原则。很多人听到“理论”二字,就把它和枯燥、乏味、深奥联系在一起。其实,真正的理论,就是破解和记录的规律。
教育与教学本身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其特殊的规律与方法。有人曾经总结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归纳了这些方法,能够从根本处打牢教育的地基,这一类的图书,自然也是教师书目的根基。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落实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从学校应该开设什么课程,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从教室环境的布置,到教育活动的设计,既有许多不确定性,又有许多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所以,课程论、教学论的著作,学校文化的书籍等等,自然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阅读的,也是教师书目必须推介的。
第三,经典性与阶梯性并重的原则。经典著作是人类的精神高峰。阅读经典,就是与大师对话。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选编和传承,在教育中阅读经典著作的作用,更是重于其他职业。所以,阅读教育经典,一方面本身就是继承与传播优秀文化,一方面也是在进一步学习着传授优秀文化的方法。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新流派,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
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在书目研制过程中,我们也强调了阶梯性的原则,同一类型的书,不仅考虑到内容的不同侧面,同时兼顾着不同难度,让读者能够通过这样难度由低至高的阶梯性阅读,领略到专业阅读之美。
第四,价值观和完整性并重的原则。没有价值观的书目,是缺乏教育立场的书目,就像一个人,长得再美,却没有灵魂,最终无法产生真正的吸引力。倡导立足传统,强调现代建构,推崇人本精神等等,都是我们通过选择图书所传达出的教育立场。
第五,前瞻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原则。教育是一项创造未来的事业。作为教育书目,必须强调前瞻性,强调面向未来。否则,一份所有图书都读完就能用的书目,就只是一根功利的拐杖,只能探索几步路,而不能成为一座灯塔,能够照亮远方和高处,给教师更高远的引领。
同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关于人的学问,最主要的集中在心理学方面,与心理学关系十分密切的是脑科学与生理学。同时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了解一些社会学知识,尤其是关于家庭关系学、学校社会学、媒体传播学等方面知识,对教师也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