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8-87872507
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文章标题

读《名师谈高效课堂》有感

读《名师谈高效课堂》有感

贾永祥

最近阅读了张贤仁主编的《名师谈高效课堂》一书,感触颇深。本书记录了六位名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为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指明了一条道路。书中讲解了大量关于高效课堂的教学方针,以及用实例说明,高效课堂的教法,让我受益匪浅。

高效课堂是对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言的,它属于“有效教学”范畴,很好地补充了有效教学所不具有的指向、的准确性。一堂课是不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假如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劳也是无效课堂,同样,假如学生学得很辛劳,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课堂。

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找到了这个“支点”,才能撬开并破解教育的诸多困惑,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高效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来满足“三大目标”:第一,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第二,使课堂作为“主阵地”,主动承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要旨要义,以培养“完人”为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幸福,变苦学为肯学、乐学、会学、学会,实现真正的终身学习;第三,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帮助其实现职业的幸福和个人成就,让教师真正享受“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带来的尊崇。

第三章中彭娅老师谈到实现高效课堂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遵循“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的统一,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是正契合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吗?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破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高效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因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我们现在正在探索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一直困扰着我,在读了这本书后,给了我一些建议。例如书中提到合理分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划分分组时既要考虑学习的内容还需要考虑合作学习的效果。一般可以采取异质分组,从而达到互补的学习效果。但是在以往的尝试中,我往往只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高效的课堂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师生互动的和谐过程。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应该创建一个积极互动,和谐交流的氛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把学生领进数学的殿堂,就必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课前,创设有趣的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加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不仅学的不累,而且兴趣盎然。

高效课堂是一种最接近于理想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想实现高效课堂,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探索和尝试。正如新生的婴儿需要呵护成长一般,作为新生事物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绝非一蹴而就,势必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这其中有师生思维碰撞的顿悟与欣喜;也必然伴随失败的沮丧和学生在螺旋式提升过程中的暂时落后和倒退,抑或是不被家长乃至同行理解的尴尬和委屈。但身为育人者,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方不辱使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将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积极设计适合学生能力及心理的教学方式,也会努力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