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8-87872507
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文章标题

新课标更应呼唤阅读

新课标更应呼唤阅读

                   作者:孙召象        

  要: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应书声琅琅,教师应重视范读,了解语文的节奏,为理解、分析课文服务,教师范读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齐读能提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默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课堂动静结合,有张有弛;背诵对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很有帮助,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呼吁把读书声还给课堂,把读书权利还给学生。

关键词新课标  读书  课堂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新课标培训,认识到语文教学也必须顺应新的理念,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必须以学生熟悉课文为基础,所以新课标更呼唤阅读,把读书声还给课堂,为什么这样讲呢?

    在过去,每当走近学校,就能听见从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让人意识到这是学生在读书上课。而现在每当我们走近教室,即便上早自习,也很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不读书不屑于读书正在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种“时尚”,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古人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朗读背诵。“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何况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诠释,意思就更容易理解了。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学生得不到朗读,就是教师的范读都不能保证,认为朗读时间多了,讲解时间就不多了,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干脆直接分析课文,做练习,这也是当今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的通病,因此课堂上就很难听到读书声。语文课堂就变成讲解课,练习课。久而久之,学生得不到朗读的训练,朗读水平下降,记忆水平下降,口头语言表达水平更不行。所以到高中,教师想找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都很困难,使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走进死胡同,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应付考试,完全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呼吁把读书声还给课堂,语文课更应是声情并茂 的课堂。

怎样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呢?所以本文就着重谈谈关于读书的几个问题。

    范读   学生读书首先要教师范读,从教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什么?学生最起码根据范读把不认识的字划下来;能根据教师的范读断句,掌握朗读的节奏;能听懂文章的大概内容,为下面教师的分析,学生自己的朗读作准备。尤其古文的教学更要突出范读的重要地位。当然范读的作用还有很多。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时说:“徐先生于介绍作者情况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读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还是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含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自己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之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是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范读,尤其是教师能吟咏一遍的效果了。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的意义,都是通过朗读来表达。而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自己的诵读的欲望,到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腔凋、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含的意义等待,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教师联系着读的过程中逐步体会、领会、感知得来的,所以范读十分重要,它是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现今虽然使用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录音机、放像机、电脑等多媒体教学仪器,他们比教师的范读更直观,更具感染力,但我认为它们都没有达到教师范读的效果,没有达到范读的目的。因为许多老师播放完录音或录像后,接着就是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我也曾经沉浸于多媒体的“范读”,被感染,被激动,我想学生也一定是这样。但遗憾的是这种被“范读”撩拨起来的情绪立即就被“问题”给掩盖了,学生立即陷入你说我说的纷纷扰扰之中,因此本来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已经积淀起来的一种对于朗读的期待,产生的一种期盼朗读体验的情绪,就被这些零零碎碎的问题淹没了。所以即使在现今多面体教学已推广的时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自己也应多范读文章。它既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是把教学能力展示给学生的一个机会,让学生信任你对你的课感兴趣,也就能上好你的课了。

    齐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的最多的朗读方式叫学生齐读。齐读能展示班级的整体气势,教师追求和渲染的也就是这一种气势,尤其开公开课时,教师就常采用这种方式他在规范着整齐划一,渲染着一种教师指挥读书的力量。当然这种读书方式可以采用,能提高课堂气势,检验学生的整体协作能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这是一种无价值的朗读。读书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过程,个体的体验和感悟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朗读,指导学生读进课文,走进作家心灵,最好不要像齐宣王似的“齐奏”,要以“独奏”为好。尤其对高中学生来说,那种跟小学生一样的齐读少用为好,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时为了调节气势强调一致,齐读作为一种朗读方式,也并不是完全派不上用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默读   语文教学也要经常采用默读这一读书方式,但这种方式经常被老师漠视。可能是老师们害怕默读的无声,害怕无声造成的“冷场”,害怕“冷场”造成的演示与观赏价值的丧失,尤其在开公开课时教师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害怕影响听课者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我认为全班同学那种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学生体验的。这样的一种真正让学生走进课文,理解课文,浸沉于课文的读书方式,正在阅读教学中走向衰落,甚至于走向消亡,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所以我们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经常采用“默读”这种方式,它既可以检验学生自我阅读能力,是否专心于阅读,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语文课堂有张有弛,动静结合,展现教师的教学艺术。

背诵   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诗词、语段、甚至整篇文章都要求学生背诵,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的,死记硬背效果不好,但如果一点也不背诵效果会更不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背诵一些有名的文章,诗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古人说能背诵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背诵一些文章,语段为自己的作文积累大量的材料,对写好作文大有帮助。另外背诵也是检验是否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尺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背诵是级别最高,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些文章应该让学生当堂就背下来,然而有些教师却不屑于此,对背诵很不重视。

朱自清先生曾说:“阅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在教学的时候应先由教师范读,而后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除教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做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看着书读”,换句话说,朗读与背诵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读书过程。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读书方式可供采用,而且这些读书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效果,能大大缓解教师讲解的压力,又能提高教学效率,训练学生能力,又能让人一走近教室就知道这是一堂语文课。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认识到“把朗朗读书声还给课堂,把读书权利还给学生”。也希望这一认识能够引起各位教师的重视。

 

参考书目:

《语文教学大纲》

《叶圣陶语文》

《语文教学研究》第六期

 

作者: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