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如何营造“书香社会”
近日,读到《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涛声中国的文章——《中国在走向低智商社会吗?》,开篇这样写道: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某些国人的敏感神经。根据网上的援引,大前研一如是说: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后来有人出来辟谣,说其实这本书根本是在讲日本,有关中国的说法只是网上的移花接木?不过,我们不能不对这个话题重视起来,探讨一下中国是否有走向低智商社会的倾向和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早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先后策划出版《新世纪(002280)教育文库》和“毛虫与蝴蝶”儿童文学书包的朱永新先生,于2010年9月起,再次借助自身的社会名望,牵头发动50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权威专家参与审定,终于在今年的“国际阅读日”前夕,又隆重推出《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这一研究成果,并在“新年寄语”中写道:“希望《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里的图书,能够走进校园,走进孩子的心灵,在城市和乡村的孩子们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打上美丽的底色。”
可身为孩子家长,我不禁有一连串的“为什么”要问:为什么商家推出的“好记星”、“点读笔”、“电子书”之类的高科技玩意儿武装了一家老小,但我们却愈发退化成一群“没头脑”和“不高兴”?为什么民间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并纷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吸金夺银,但全民阅读水平、素质教育成果和个人的幸福感,乃至“钱学森之问”的迷思,却在众人大声疾呼、纷纷揭竿而起的喧闹声中,反倒成为“助纣为虐的帮凶”?
对此,加盟百道网,现任研究总监的海归人士马学海先生,在其《数字化繁荣背后藏着深刻的危机》一文中陈述的观点、事实和数据,实在值得我们深思:稳定的阅读需求更像是一种习惯,出版界和文化界乐于组织的那些形形色色的阅读倡议活动(诸如读书节、阅读日等等)其实没有太大的价值。中国国民的功利阅读仍占上风,阅读的选择普遍缺乏独立性,这和教育有关。基础教育跟不上,打造书香社会只能是空谈。
据有关统计数字,美国成年人识字率为99%,其中有28%是热爱阅读的人(每周读书时间超过5小时)。那么,美国的月亮就都圆吗?不管是克林顿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还是布什总统的“阅读优先”方案,抑或是奥巴马夫人支持发起的——“让我们阅读,让我们行动”,以及《写给第一夫人的信》一书的策划出版,都足以证明——美国的月亮,亦非十全十美;美国人民,也特别热衷搞运动!
在这些声势浩大的运动浪潮当中,将地球人遭遇的阅读难题,能够轻松破解说清楚的学者,在我看来,就是这位美国老爸,著有《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一书的作者——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先生。
这本书的可贵可读之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