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8-87872507
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文章标题

由“师生关系”到“教育关系”

由“师生关系”到“教育关系”

《人民教育》编辑部  赖配根

(此文获首届全国教师读书随笔大赛教育组一等奖)

    现在大学里流行把自己的导师叫作“老板”。老板者,资源(关系资源、经济资源等)占有者之谓也,找到了好老板,等于找到了好“前途”。

    中小学有的学生,似乎也得市场经济风气之先,每当受老师批评时,就反问曰:你不就是我们用钱雇来的吗?你是为我们服务的,不是来指责我们的!

    或许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但也或多或少折射出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畸变。这种畸变,是从过去压制型师生关系到现代民主型师生关系转变中的必然产物。以往的师道尊严已被彻底批判和抛弃(不管其中是否有合理成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被当作理想供奉起来,但因为对什么是民主、平等并无深入的理解,所谓民主关系,要不是流于形式,就是成为学生放任自流、我行我素的借口。

    因此,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把师生关系真正建设成教育性的甚至精神性的关系,要把脆弱、贫乏、物质性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有持久的精神魅力的教育关系。

    自然地,我们要追问,什么才叫“教育关系”?让我们去读一读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吧。一看书名,你以为是一些教学的机智故事——如果是这样,我就劝你把它扔了,教学的机智就像脑筋急转弯,只可当娱乐,千万别当真。

    范梅南在这本书里要解决的其实是个折磨了千万人的问题:什么才可称作“教育”?必然地,什么是“教育关系”也成了重要话题。作为“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他像以往一样,没有给重要名词、术语下学术性的定义,他擅长用具体的叙述、感性的语言把概念的微妙含义表达出来。简单地说,教育关系就是教育情境中成人与孩子所存在的特殊关系。他写道:“在教育情境中,成人和孩子并不是碰巧相聚在一起的;相反,他们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相聚的。他们以一种互相交融的联合方式相聚,这种方式构成了一种关系,一种教育的关系。”

    这种关系于孩子(或学生)来说,远不只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受到教育或成长)尤其是外在物质利益目的的手段,它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本身就具有意义、价值。比如,如果你有幸遇到了一位伟大的教师,那么他令你难忘的,往往不是他教给你的知识——也许,这些知识你早已忘记了——而是他的行为方式、性格、气质等,譬如,他对生活的热情,他的严于律己,他的疾恶如仇,他的文学才华,他的博爱胸怀,等等。他和他的这一切,与你相遇,就产生了教育的“化学反应”,从而构成一种特殊的教育关系。

    这样的教育关系,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功利的;是互相的心灵沟通,而非单向的情感输出。“教育者,作为教师,将他的学生说成是‘我的朋友’或‘我的顾客’或‘当事人’是不恰当的”(虽然商业的语言令人奇怪地渗入到了教育理论上来了)。一旦学生视老师为“老板”,老师把学生当“顾客”,教育关系将不存在,教育也将成了庸俗的买卖交易。教师不是把知识当作商品兜售给学生,而是要以渊博的学识、美好的人格去吸引学生。同样地,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给予学生爱、关心,却无法得到学生的回应,那么真正的教育也不可能发生。对于教育关系的建立,学生一样负有责任,“学生需要接受教育者作为‘教师’的职责”,这就是说,当教师尽到为师者的本分时,学生要给予教师应有的尊敬。可是,我们现在有一些人,在强调建立师生民主关系的时候,总是把所有责任都推卸给教师,而于学生,则毫无要求,仿佛教育就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事(不是流传着这样的“名言”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不过是教育万能论、教师万能论的通俗说法)

    这样的教育关系,还是基于富有魅力的个性,是与个人的特殊品质紧密相连的。教育关系之所以不同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因为教师和学生都以某个学科(如语文、数学、科学)为中心,同时指向与这个学科有关的世界。但这不等于说,教师只是僵化地传授毫无感情的知识,如果是这样,师生之间就只存在冰冷的知识链条,而不可能发生人性的关系。实际上,教师是以自己个人的方式去理解知识的,也是以个人的风格去传授知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就是他所教授的知识”。一个真正的数学教师,就是一位体现了数学、生活在数学中、并可以说“他就是数学”的人。同样,每个学生也不是简单地、与别人同一地接受知识,而是以特别的、个人的方式学习。如此,教育关系就只能建立于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把所教学科知识以一种个人的方式进行调和并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接触。这样的教育关系,就是一种亲切的令人温暖的关系。反观我们的学校,居然有些教师被教导成在学生面前喜怒不形于色、面无表情的冷血动物,难怪有的学生不小心发现老师在办公室里笑了,竟然分外惊奇地把这写成了校园故事!教师不敢或不会以“人”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是教育的悲哀。

就此打住吧。当然,范梅南的阐述,比我这个“二传手”精彩多了,我不过是想“忽悠”大家去看他的原作。顺便说一句,我一直认为,与其整天读“教育快餐”,还不如捧起原汁原味的教育经典。一位哲人说得好:“我们只有经常理解一点有意义的东西才能发挥我们的理解力。”要真正理解现代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内涵,要想顺利地把“师生关系”升华为“教育关系”,是离不开读一些能够发挥你的理解力的“有意义的东西”的,比如范梅南的著作。否则,改来改去,不过是口号的换新,而于教育的实质内容无关。   
作者: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