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读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有感
读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有感
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 张羽
我研读
一、 潜心会文,不求甚解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叶老强调“不求甚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谛。可以说,语文是模糊的教育,解读文本关键12个字“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不求甚解”。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积淀,强调的是“吟诗诵文”;重感悟,强调的是“熟读精思”。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诗文读得熟了,则不用说解其义,自然而然就能心领神会。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二、切己体味,虚心涵咏——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阅读是有本可循的,只要立足文本,顺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的胸境,就能悟透文中的原意。教师首先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聆听文本的声音。所以,教师要做到对教材、教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走出教学崇拜,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独特的教学视野。通过批读以“明重点、抓特点、思学路,心悟其意,心融其境。” 但是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起码要注意两点:一是目的性和对象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二是重构性——教师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论的再加工。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在《珍珠鸟》一文中,它描写的是人鸟相亲动人的历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人文素养这一点,相信很多教师都可以成功地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但学生的思维是扩散多维的,学生也许会问:“老师,小鸟好可怜呀,被困在笼子里,多没自由……”教师千万不要认为学生是在捣乱,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正常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要换位思考,替教学对象学生着想,预测学生提问的各种问题。
三、语语悟神,读中传情——“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叶老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该注意的地方我们往往容易疏忽。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一句话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字,如果你真抓住了,可以引出一连串对这个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