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8-87872507
距离2025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文章标题

读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有感

读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有感

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  张羽

我研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之后,颇有体会。我觉得叶老的每句话,是那么熟悉,又那么新鲜,似乎在时时指导着我们搞教学搞课改。他曾经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时空,以他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深刻把握,透视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阐述着有关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课改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对过去就应该是一种批判的继承。叶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语文教学思想,很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一、 潜心会文,不求甚解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叶老强调“不求甚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谛。可以说,语文是模糊的教育,解读文本关键12个字“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不求甚解”。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积淀,强调的是“吟诗诵文”;重感悟,强调的是“熟读精思”。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诗文读得熟了,则不用说解其义,自然而然就能心领神会。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其意义的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细想之下,的确如此。一篇文章内含的情感、思想、意境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靠讲解、分析,靠老师的告诉,即使学生接受了,充其量只是一个词语、“一顶帽子”、一个概念(诸如“热爱祖国”、“乐于奉献”、“见义勇为”等),而少有深切的体验、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而要达到这个境界,非得靠反复吟诵、入情入境、自读自悟不可。教师再好的讲解只能是自己的感受,绝对代替不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我们应该相信:“文中自有情在,读中自能悟情。”

二、切己体味,虚心涵咏——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阅读是有本可循的,只要立足文本,顺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的胸境,就能悟透文中的原意。教师首先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聆听文本的声音。所以,教师要做到对教材、教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走出教学崇拜,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独特的教学视野。通过批读以“明重点、抓特点、思学路,心悟其意,心融其境。” 但是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起码要注意两点:一是目的性和对象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二是重构性——教师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论的再加工。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在《珍珠鸟》一文中,它描写的是人鸟相亲动人的历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人文素养这一点,相信很多教师都可以成功地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但学生的思维是扩散多维的,学生也许会问:“老师,小鸟好可怜呀,被困在笼子里,多没自由……”教师千万不要认为学生是在捣乱,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正常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要换位思考,替教学对象学生着想,预测学生提问的各种问题。

三、语语悟神,读中传情——“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叶老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该注意的地方我们往往容易疏忽。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一句话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字,如果你真抓住了,可以引出一连串对这个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

教师还应要求吟诵玩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作者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兴、演绎文章的旨趣。学生如能达到这个程度,就是诵读达到了另一境界——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悟到了情,还要传达出情,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渲染、音乐背景、实物再现等手段,带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情动于中,形之于声。读文悟情的过程,从朗读开始到美读结束,其间,始终以学生的自主读书、自我感悟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叶老一再强调的“潜心会文”、“切己体察”、“虚心涵咏”,就是细读,细想,沉下去,全身心地跟文本去接触。不过我觉得,细读虽然要抓词抓句、抓表达方式,但还是需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很容易抓住一句话,一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也无法对学生一些独特的理解作出判断。
作者: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