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书的味道
书的味道
佚 名
书有味吗?有的。古人说:“读书有味身忘老”,今人也常说:“这部书真有味儿”,可见书是有味的。那么,书到底是啥滋味呢?聪敏过人、博古通今的北宋著名学者李淑在《邯鄣书目》中曾说:“读诗,味如太羹(肉汤);读史,味如折俎(切碎的熟肉);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加上各种作料的肉酱)。是为书之三味。”鲁迅先生童年就学于寿镜吾老先生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出处,大概就源于此。这就足以说明书是有味的,而且,“味道”还很是不错。
当然,古人所说的读书如同品尝美味的汤、切碎的肉、加上各种作料的肉酱,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罢了,倒不是说书真能成为下饭的美味、下酒的佳肴。不过,事情也有例外,古往今来,有些嗜书成癖,爱书若命的读书人,有的还真的以书为“美味佳肴”去下酒、下饭哩。
北宋写过“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题花山寺壁》)这样富有哲理诗句的著名诗人苏舜钦,就曾真得把史书作为“酒菜”,自斟自饮,喝得其乐也陶陶。一天夜里,他把酒看书,读的是《汉书.张良传》,当读到“良与客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时,抚掌感叹:“惜乎!击之不中。”喝了满满的一大碗酒。一会,又读到“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与陛下”时,高兴得自语:“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又干了一大碗酒。一个晚上,用一篇《张良传》作“酒菜”,下了五斗洒。其实,用史书下酒的也不止苏钦舜一人,明代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不也是边读史书边饮酒,把史书当作下酒的美味了吗?
现在,有没有还是用书当菜去下酒、下饭的人呢?也是有的。写过《阵痛》《龙兵过》等小说的著名作家邓刚,就是这样的人。邓刚小时候,看小书成瘾;大了一点,又看大书成瘾。瘾到什么份上呢?他说:“吃饭时,没菜不要紧,只要桌上摆一本书,可以连喝三碗苞米粥。”这不就是用书当菜去下饭吗?邓刚以书为菜,邻里们传为奇谈。书,何止是邓刚的“菜”,书,更是他的精神支柱。年仅13岁的邓刚,为了七口之家的,一个嫩胳膊嫩腿的便和大人一样在一家工厂里抬钢搬铁,滚打摸爬。苦吗?累吗?可是因为有书,他倒觉得得很愉快。他躲进工具箱里看书,藏到废铁堆里看书,倚在礁凹里看书,书便是他的,书就是他的一切。
你看,这书的“味道”,何止就是肉做成的汤、切碎的肉、加上作料的肉酱的“美味”呢,书的味大概比这还要香、还要美吧?读书之味,真是妙不可言。北宋哲学家程颐也这样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当然,这里“引经据典”的杂话书味,倒也不是鼓励谁筷子不去动明明摆在那里的大鱼大肉,非用书去下饭、下酒不可。其实,也没谁会这般机械地去理解。不过,当你惊羡人家的卓越成就,哀叹自己的境况不佳时,倒是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对书有无这样如醉、如痴、似颠,似狂的情感,可曾品尝出书有着肉的汤、切碎的肉、加上作料的肉酱这般回味无穷妙不可言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