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18-87872507
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文章标题

慢慢走,欣赏啊

慢慢走,欣赏啊

                  ——我随新课标一路走来

(本文获第34个教师节主题征文优秀奖)

文/张芸

苏教版语文教材伴随着课标而诞生,也随着课标的调整而更加完美。2018年的高一新生,又将迎来教材的华丽变身。第一次看到新教材篇目调整目录时,我是激动和惊喜的,《论语》《诗经》等传统诗篇的加入,让高中语文教材,充满文化之香,读之犹如品佳茗,满口余香!

现在,我即将与它亲密接触,从最初的喜悦、激动到研究教材后的反省、深思、摸索。如果还有一点经验总结的话,那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新教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一学年有五本必修教材的教学任务,比老教材多了一本,怎么处理这些课文呢?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卯足了劲的往前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像以往教学一样,每天备课、上课,备课、上课……既紧张又充实,然而仔细想想,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这样就是在被新教材牵着鼻子往前走啊,刚开始的踌躇满志即将变成疲于奔命。

不,不能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了,我要走自己的“创新之路”。忽然想到教材中有这么一个专题:慢慢走,欣赏啊!是啊,我不能走的太快。沿途的风景是不是都在形色匆匆的脚步中被忽略了呢?于是,我决定把“慢些,再慢些,欣赏啊”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这种指导思想体现在下面的教学片断中,尽管零碎,却是我从高一到高三三年的“教学成长日记”,也将是我践行新教材的法宝。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评点,评出你的人生体验。

必修一的第三专题是“月是故乡明”,教科书提出的教学建议是“文本研习”,让学生在教科书所创设的对话情景中,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品味名篇佳作,与文本、老师和同学交流、对话。然而,“月是故乡明”所选文本都是些历经沧桑或饱经磨难的大作家的人生感悟,学生在人生阅历上和认识距离上都与其有这“天壤之别”,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这氤氲千年的“乡土情结”呢?如果走马观花的把课文翻一遍,学生很难体会到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的。

于是,我要求自己和学生“慢些,再慢些,欣赏啊”,抓住其中的一篇,结合自己的体会,对文章详尽地评点,并且评出自己的个性。首先是熟悉文本,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其次,在课堂上交流阅读体会,寻找有共同阅读障碍或兴趣的学习伙伴;再次,把思维变成文字,分组承包;最后,在课堂上指定发言人,各抒己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经过这样的“慢功”果然出了“细活”,很多同学感叹道:我现在才真正知道什么是乡愁,它是一种幸福的惆怅,甜蜜的忧伤,它是一杯沉淀千年的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定向作文,活学活用。

在学到沈从文的《边城》时,由于是必读名著篇目,且文章似乎很“简单”,于是很多教师一提而过或不提而过,集中精力“讲”鲁迅的《祝福》去了。但我感到这两篇文章并不是可学可不学的,它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很有帮助:现在的学生根本写不出规范的记叙文,动不动就是抒情、议论凑字数。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首先要求学生精读文本,思考金翠翠是怎样一个女孩?其次,你是通过什么内容才认为她是这样的?再次,作者还用了很大篇幅写翠翠以外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最后,看看文中共有多少句子是抒情或议论,这对我们写作记叙文有哪些启示?

然后,我让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目,模仿汪曾祺的叙述风格,以现在的科任教师为模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作文交上之后,分组互评,指出习作在写人记事的优缺点,然后由本人二度创作,改进缺点,发扬优点。最后,选出优秀之作,张贴在宣传栏里,供其他同学借鉴模仿,也让所涉及到的教师圈点批画,指出“失真之处”或“传神之笔”,最后定稿,向报刊投稿。经过这么一“折腾”,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并且尝到了写作的甜头——写作变成了铅字,学习文本的积极性更高了。

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能力,在巩固中飞跃。

到了高三,复习不复习语文课本是个难题——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啊。翻翻当初让自己爱不释手的十本教材(五本必修五本选修),真是恋恋不舍啊!我毅然决定把五本必修教材踏踏实实的“走”一遍,尤其是文言文、古典诗词的背诵、默写和作文的旧题新写,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

对于不同的文本,所采取的复习方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夯实。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重点让学生学习曹雪芹的写作技巧,看看作者是如何安排人物的出场顺序的?如何有时用墨如泼而有时又惜墨如金的?这对我们的记叙文“选材”“详略”有何借鉴意义?对于《项脊轩志》,则要求学生学习归有光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和手段”,把抒情、叙述和描写融会贯通,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且要在下次的作文训练中体现出来,经过一轮复习,课本“温故知新”了,写作能力也提高了,真是一举多得。尽管这样很“慢”,但是欲速则不达啊!

四、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不搞题海战术。

高三,书山题海。学生焦头烂额,老师苦不堪言。每天都是发试卷、收试卷、改试卷、评试卷……循环重复。我们能不能“慢些,再慢些,体会掌握”呢?各种资料大同小异,各种试题似曾相识,我们能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

于是,我不追求学生做题的数量,追求其质量。对于一些题目,我采取的是最慢、最笨、最古老的方法——“爬黑板”。同一个仿写题,四个同学四种答案,那一个更符合题目要求呢?那一个“跑题”了呢?对比十分鲜明,记忆十分深刻;同一道文言文翻译题,四个同学四种翻译风格,但只有一个最接近答案,只有一个得分最高,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路走来,体会最深的就是:人生的路上需要慢慢走,需要慢慢欣赏;教学的路上,更需要我们去慢慢的欣赏。

作者: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