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逆反心理
上周五晚上去学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班主任说最近班里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回家不听话了,开始有逆反心理了,你来给讲讲吧。
我也不知道“逆反心理”这个词是谁发明的,但是好像在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的专业术语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与相当高。
“逆反心理” 不是一个好词,因为他把冲突的原因和责任都指向了冲突的一方。在亲子关系中的“逆反心理”这个词,是作为权威者的父母把把冲突的原因和责任指向了孩子。
毛主席曾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同样适合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父母控制的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所以孩子的逆反心理和父母的逆反心理是成对出现的。
有家长罗列了很多孩子逆反的种种言行表现,这些表现在我的孩子身上也有,但我看不出任何逆反的迹象。将这些很美丽的言行,甚至是非常有创造性的,独特的成长表现,视为是叛逆,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随着身心发育,和知识的增加,孩子们内心要求独立的愿望会越来越强。孩子的长大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没有做好足够心理准备的父母,往往会把孩子渴求独立的表现当作是逆反。比如说孩子上小学,把同学看得比父母重要,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而父母说什么却当做耳旁风。健康的父母会为孩子的成长和社会化而感到高兴,不太健康的父母却认为孩子亲疏不分,不知好歹。于是设置各种障碍来制止孩子某些行为。然后给孩子扣上一顶“逆反”的帽子,用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许多正常的表现也被当成了具有病理色彩的问题,孩子为自己的成长而付出的努力,却被成年人视作逆反。
生命只有一次,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主动权越多,就越能够体现生命的价值。许多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会出错,这种担心,是对孩子自信的打击和能力的否定。在担心中长大的孩子,相当于经常接受父母担心的暗示,越来越倾向于父母担心的样子。
网上有一个段子:一个50岁的老男人说,我看报纸上说抽烟有害健康,就把烟戒了,报纸上说喝酒有害健康,我就把酒戒了,报纸上又说作爱有害健康,我把报纸戒了。这个段子是对逆反心理最好的描述:逆反心理总是和控制联系在一起的,控制迟早会触及到一个人的底线,过了这条线就会令一个人朝向与控制的反方向运动。成年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何况孩子呢?
青少年典型的逆反心理是不愿意学习,不喜欢学习。推测一下,这或许也和我们过度强调学习有关。孩子的天性就是爱探索爱学习的。如果父母的唠叨总是和学习有关,学习就成了孩子负面情绪的来源,自然而然就不愿意学习了。
前段时间进行了的期中考试,考前各科老师进行了大量的复习测验。那天我在加班,女儿要给我打电话,说是有话要跟我说,一开始我以为她要告诉我她考得不错。实际上她说的是:妈妈,我太累了,每天都要做那么多的试卷,我感觉我要被烤糊了。
作为家长,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