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做公正不偏私的教师
建立起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格局,这是兴办让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实现教育公平的应尽职责,同样也是衡量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均衡方能体现公平,实现公正。说到教育均衡,从宏观到微观,其实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首先是要致力于让受教育者接受同等条件的教育,实现教育均衡。这个责任主体是政府,所做的事情是保障经费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消除薄弱学校。政府要按照教育法规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学校以尽可能相同的办学条件资源,使不同的学校享受设施设备在内的均衡的条件资源。
其次是要致力于让受教育者接受同样质量的教育,实现教育均衡。这个责任主体是教育部门,所做的事情是师资均衡调配。要给予不同的学生尽可能水平相近的教师的教育,使不同的学生享受大致一致的师资资源。
最后是要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接受同样温暖的关怀,实现教育均衡。这个责任主体是教师,所做的事情是公正不偏私。要给予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的关心与帮助,使不同的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公平正义。
如果说教育条件资源的优劣直接产生的后果是影响是学生的成绩好坏,那么教师能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直接产生的后果是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否。
这些道理家长的理解更直接,更透彻。每逢遇到孩子上学,他们除了千方百计地择校,为孩子选择一个办学条件优越的学校,还要处心积虑地择师,为孩子选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配备精良的班级。在孩子的班级分好之后,家长便要与教师接近,目的是尽可能争取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
家长很敏感,也很聪明。他们想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办法,然而他们的办法越多,万有引力越大,原本摆在教师讲台上那架公平正义的天平就难免发生倾斜。
受社会思潮的渗透影响,一些投机取巧的家长与教师经常联系,套近乎,笼络关系;不仅施以小恩小惠,请客吃饭送礼,甚至大大出手,重金利诱,将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心收买为对待自己孩子的私心,瓜分独占优质教育资源,使教师成为自己孩子的特聘教师、专任教师、家庭教师。对此各地的媒体早有披露感叹甚至是讨伐。
做一个公平公正的教师,教师不仅要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诱惑,也要纠正自己的私念偏爱,才能不断矫正心态,摆正位子,保持公正。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喜怒爱好。教师喜欢聪明漂亮成绩好的学生,喜欢听话温顺乖巧的学生。但是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心偏向了胳膊就会偏向。关心人情关系学生,照顾利益相关的学生,于是在情感、态度、精力等多方面就会产生厚此薄彼的区别。课堂座位的安排,课堂提问的机会,批评与表扬的针对,班级干部的选拨,竞赛演出表彰招生的推荐……给你还是给他,不是按照标准选拔,不是凭借实力竞争,而是根据利益关系给予——最终都会在在教育教学资源与机会的分配上产生差异。
公正地说,有点偏爱,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如果在权势利诱之下变得势利,戴上有色眼镜,偏私得过分,那就值得警惕,那就必须警醒,因为任由此风滋长,得益的绝少数人,损伤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侵蚀的是教育的公平正义,损害的是教师的师德形象。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的实践者。做好一名教师,履行其职责,除了拥有责任心、事业心,一定必须拥有公正心。因为教师的公平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教师要实现公平公正,是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概括地说,教师对学生的对象性公正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手心手背都是肉,一碗水端平,平等地对待学生。
教师公正不偏私就要做到“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尽可能消除自己的偏爱,不以自己的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对于一些学业成绩好的学生不偏爱,而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不歧视;对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关系户学生多关心,对没有关系的学生不上心。
教师公正不偏私就要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表扬和批评,多对事少对人,弄清楚事情过程原委,判明谁对谁错,依据一样的标准,不另搞一套,做到对关系亲的不护短,对关系疏的不揭短。
教师公正不偏私就要做到“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在落实一视同仁、爱无差等原则时要考虑到学生在个性、知识水平和智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为了某些后进同学的进步,适当的补课和其他个别的关照是必要的;给一些特别聪慧的优等生创造提高的条件,如适度的“开小灶”的做法也是公正的。当然这里所谓的偏爱一定要注意偏的方向与程度,重点应该是关心弱势群体,为他们雪中送炭;而不是高攀巴结强势群体,为他们锦上添花。
目前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体现教育均衡宏观与中观层面的工作多有进展,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支教等教师流动的工作一直在强力推进。但是仅此而已,教育均衡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全落地。唯有每一位教师都从职责责任和职业道德出发,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受教育的学生,均衡教育的均衡属性才能功德圆满,教育均衡的最后一步才能走好,社会才能消除对教育的非议与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