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从“高分低能”到“高分高能”的转变
思维过程化体现了系统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典型特征,它要求我们摒弃人类感性思维中的交叉、模糊和混沌,转而强调思维的清晰性、准确性和稳定性。而“思维规范化”则强调我们的思维或能力必须是专业的、正确的和精确的。尽管每个人都会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正确、规范地进行思维。人类思维中充斥着各种逻辑谬误、非理性、偏执和错误,而规范、准确的思维需要通过严格的系统训练才能实现。
从“高分低能”到“高分高能”的转变
“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备受诟病的问题,而“高分高能”则是高考人才选拔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想状态,也是高考评价体系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高分”通常指的是在各类考试评价中,尤其是在纸笔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代表学生在学科知识掌握和考试应试技能方面表现出色。然而,考试高分并不一定意味着学生具备高水平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通常,“高能”指的是学生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实践能力、社交沟通等综合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关键能力高效地完成各种学科任务。高能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创新和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高效、准确地处理复杂、结构不良的问题。因此,追求高分与高能的统一成为教育改革和评价的重要命题。
高分与高能的统一意味着在教育评价和培养过程中,追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既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它既重视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也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内容改革旨在通过专业、科学的试题命制,让那些具有良好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人脱颖而出,减少“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通过“高分高能”的选拔机制,引导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从而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轻思维”的教育模式,服务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提升。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许多进入新高考省份的考生和教师难以适应高考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命题逻辑的变革和试题形式的创新,即高考命题理念从“学科知识立意”转向“学科素养立意”,从“知识技能考查”转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四维考查,从“考知识”转向“考能力素养”。同时,试题增加了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特别强调对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
长期以来,高考复习采用“题型+套路+海量重复练习”的模式,一线师生为了适应新高考付出了巨大努力。许多学校和师生仍然采取传统的备考策略:总结近年高考新题型+提取和归纳解题套路+实施题海战术。这种“授人以鱼”的备考方式从一开始就与新高考背道而驰。
新高考的考生会发现,题海战术和机械刷题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其收益也将逐步降低。正如我们反复分析和论证的,高考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成为新高考的考查重心,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般要求。传统的解题套路化和题海战术在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上是低效率的,甚至可能产生反作用。
因此,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即通过系统、规范、针对性的训练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而非“授人以鱼”(总结解题套路并实施题海战术)。这里所说的“授人以渔”是指通过长期、规范、专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一整套可迁移的包括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内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学科素养是指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特定学科任务而展现或生成的综合品质。高考命题的“素养导向”是通过特定情境创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质量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只有通过系统规范的训练,掌握这一套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渔”,学生才能更好地、更高效地应对高考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