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只有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或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才能导致问题的出现,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数疑问出自教师之口,很少有学生向教师提问;即使是教师进行有意识的启发,提问的学生也寥寥无几,这说明,在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原因何在呢?
第一、学生被动性接受信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下来,教师忙的不亦乐乎,而学生收获却不大。长期的大容量,大密度的灌输知识,对课堂效率的盲目追求,忽略了对知识本身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展示与探索,在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教学环境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形成了懒惰的思想,不会甚至不能发现问题。
第二、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问问题的仅仅是有数的几个学生,爱问的经常问,不爱问的从不问,在与学生课下交流的过程中,普遍反映自己不敢问,担心问题简单会被教师斥责,被同学耻笑,有些同学产生了这样的心理,即使是鼓足勇气问老师,也是不等听老师讲明白就敷衍了事,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长期下来问题积攒的越来越多,以至于该科兴趣消失,成绩下滑,甚至最后放弃
第三、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不足。有的教师怕学生提问,其一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问,怕因此影响教学进度,其二怕学生提出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有损自己形象,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压制学生提出问题。
第四、教师缺乏决心 有些教师起初鼓励学生提问,但是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逐步引导,由于学生的表现与自己的想象相差甚远,于是就产生了孺子不可教的思想,放弃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缺少耐心恒心,逐渐的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恢复了填鸭式教学。
问题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教学生敢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既要让学生能质疑,又要教学生学会解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换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中,将评判问题回答正确与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广阔性,养成反思维的习惯。
二、渗透问题意识重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问题意识”对个人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才会更加完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鼓励学生提问,从而自觉的把培养“问题意识”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而不仅是满足于简单、机械的记忆课本知识,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凡事问个为什么
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生物学习有它独特的优势,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且贴近生活实际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鼓励他们激疑设疑,自己发现并勇于提出问题。比如在讲解破伤风杆菌时,教师提问:“同学们的手有没有划伤过?在包扎时为什么用纱布?伤口过深我们为什么要打破伤风针?”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解疑的欲望,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愿望。例如,克隆技术尤其是克隆人技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引导学生去客观评价克隆技术,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若你是一名克隆人,面对世人的目光,你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活动?站在所谓‘父母’面前,你将如何处理与他们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克隆人所可能出现的社会、家庭中的心理、伦理问题,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并提出相关方面的问题。
四、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造成学生不敢提问的最大心理障碍,一是紧张,二是自卑。因此要想让学生克服紧张、自卑的心理,教师就需要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我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理念:一个成功的人生不在于不犯错误,而是能够主动暴露自己的不足,并逐一改进,这样他就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当学生发言出现错误时,我总会肯定该学生的勇气,感谢他为大家提供了“前车之鉴”,使大家的学习少走弯路。经过这样的精心、细致的引导,课堂气氛逐渐走向了和谐,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了起来,一些不爱问问题的同学也善于提问了,而且生物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五、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这里方是长进。”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反之,就有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真正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新人才。
苗贤举 2014年9月23日